中国经济
中国
中国地理
生活水平

中国大概有多少人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

就是所谓的贫困山区,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力,上学要走十几公里的地方,不通公路。 住在这种地方的大概有多少人?
关注者
269
被浏览
147,181

17 个回答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欢迎关注!)
正文:

一张地图摆在我的面前:它是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分布图,如果以面积计算可以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也就是中国最穷最穷的 15% 。
2017年底,中国3046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就居住在这15%的土地上。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由国务院扶贫办于2011年划定,如果加上之前已经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甘青川滇四省藏区,则是14个,占全国面积的比例将更大;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据@丁建军《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

他们被高速的经济增长排除在外,繁华与他们无关,小康生活与他们无关,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也与他们无关。很多人会有疑惑,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了,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大面积的贫困?
因为他们懒惰?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吗?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最后的极端贫困,往往与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些让外来旅行者赞叹的美景,背后却是当地人的艰难求生……
1 喀斯特式贫困
其中最典型的一类贫困可以称之为喀斯特式贫困,这是一个令大众感到陌生的词语。它源于一种地貌,19世纪末西方地理学家在南欧的喀斯特高原发现一些可溶性岩石被水溶蚀后会形成包括溶洞在内的一系列地貌,于是将它们统称为喀斯特地貌(Karst)。
(部分喀斯特地貌形成示意图,又称岩溶地貌,图片源自@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

数十年后,中国的地理学家意识到,南欧的喀斯特高原不过是冰山一角,中国才是喀斯特地貌的集大成者。尤其在南方滇、桂、黔、川、湘诸省区,地表上沉积了总厚度达10千米,裸露区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千米的可溶性岩石。南方充沛的降水又加剧了岩石的溶蚀,滴水穿石的改造持续了亿万年,从未停歇。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图,碳酸盐岩是可溶性岩石最广泛的一种,红线内为喀斯特地貌密集区域,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参考《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水流沿着岩石地表流动切割出许多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越发尖削高大,高度可达30-40米,剑状、塔状、柱状、蘑菇状,形态千变万化,有如岩石森林,是为石林。
(石林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点击放大查看,制图@National Geographic,由国家地理中文网授权星球研究所使用)

例如位于11个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的贵州思南石林,4.9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千峰竞秀,石林、森林相互掩映。
(图片源自@全景)

湘西古丈红石林紫红色的碳酸盐岩上,布满了清晰的水流痕迹。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石林之外,另一种溶蚀规模更加庞大。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山,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如果山体相对独立散布,则为峰林。
(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演化模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据@朱学稳《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

典型的峰丛当属位于11个特困地区之一,滇桂黔石漠化区的广西大化县七百弄。从高处眺望,9000多座海拔800米以上的石峰如排山倒海一般袭来,是世界上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喀斯特峰丛。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钟永君)

同样位于滇桂黔石漠化区的云南罗平则是典型的峰林代表,一座座山峰圆润得如同小馒头、小豆包。
(罗平的喀斯特峰林与油菜花田,图片源自@VCG)

与此同时,地下的溶蚀也不容小觑,它制造出巨大的溶洞。
(溶洞示意图,图片源自@VCG)

位于贵州的双河溶洞长达117千米,是中国目前已知最长的喀斯特洞穴。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贵州双河洞,摄影师@赵揭宇)

溶洞中还会形成殿堂般的洞穴大厅,最大者厅高200米以上,面积11.6万平方米,相当于16个足球场。
(贵州紫云县的苗厅,中国最大的洞穴大厅,摄影师@向航)

当溶蚀继续,洞穴大厅发生坍塌,会在地表制造出特大型塌陷漏斗天坑。
(特困地区之一乌蒙山片区云南镇雄县天坑群,摄影师@柴峻峰)

天坑四周崖壁直立,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
(镇雄县天坑群,摄影师@柴峻峰)

最大者甚至直径和深度均超过500米,全球位列前3名的超级天坑: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以及广西巴马好龙天坑,全部位于中国境内,并且都在11个特困地区之中。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图片源自@全景)

石林、峰丛、峰林、溶洞、天坑拥有如此独特景致的地区,在人们印象中似乎都应该拥有像桂林一样的田园生活。
(类似桂林山水的广西隆安布泉乡,摄影师@谭嗣怀)

然而美景却带来了贫困。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3个,武陵山区、乌蒙山区以及滇桂黔石漠化区都面临着缺水、缺土的严重问题。
(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首先,这三个片区年降水量往往超过1000毫米,将近北京的两倍,但缺水也是真真切切的。地表上几乎存不住水,大大小小的喀斯特孔洞就像是无底洞,“吸”走了大部分流水。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系示意,图片源自@VCG)

流水在地下汇聚成了中国最庞大的地下河系统,多达2836条、总长1.3万千米。(贵州清镇市暗流河,地下河水突然从崖洞中流出,形成一道“口若悬河”的瀑布,摄影师@李贵云)

地上却是干旱频发,
(2010年3月贵州六盘水市一处干旱的山村土地,摄影师@李贵云)

人们不得不为水源奔波。
(拍摄于2005年12月,摄影师@李贵云)

其次,流水不断地冲刷使得表层土大量流失,而自然状态下恢复1cm土层需要至少100年。缺少土壤,人们必须精打细算地利用零散耕地。
(武陵山片区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紫鹊界梯田,摄影师@柳勇)

在夹缝中寻觅一块薄田,哪怕是石林遍地。
(思南长坝石林,拍摄于2008年6月,摄影师@李贵云)

峰丛环绕,
(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峰丛间的洼地,被开垦成一圈圈盘旋的梯田,形似龙卷风,因此得名龙卷地,摄影师@焖烧驴蹄)

既缺水、又缺土,岩石遍布的大地,实际上成了石质荒漠,即石漠。
(韭菜坪,拍摄于2013年9月,摄影师@李贵云)

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以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三个片区的石漠化,使得它们成为中国环境最为危急的贫困区,甚至超过了人们熟知的黄土高原。这里居住着数十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技术生产力、教育水平都相对落后,国家级贫困县数量超过100个。
(部分贫困县在2017年退出,但贫困县总数仍在100个以上;下图为彝族,正在参加当地集体活动“毕摩”,摄影师@张源)

曾经轰动全国的洞穴中的小学校也位于这里。
(贵州安顺中洞小学,现已搬出,摄影师@李贵云)

上学的孩子们在石林间穿行,
(贵州六盘水市杨梅乡彭寨小学放学路上,摄影师@李珩)

即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也往往难得一块平整的土地修建操场。
(贵州赤水两河口的一座学校操场,紧贴大山,一道瀑布还悬挂在上方,摄影师@李珩)

这就是,喀斯特式贫困。
(卫星拍摄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的喀斯特地形,底图源自@Google Earth)

2 高山峡谷式贫困
另一种贫困,我们称之为高山峡谷式贫困。中国地势从西向东可以划分为三级阶梯,阶梯之间海拔差异巨大。
(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从高原发源的河流沿着“阶梯”逐级向下跌落,携带着巨大的势能在沿途劈山开路切割出壮观的V形谷。在河流侵蚀的初期,V形谷谷坡陡直近乎直上直下,是为嶂谷。
(嶂谷,图片源自@VCG)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马岭河在贵州境内制造出连绵沟壑,再加上60多条瀑布在崖壁上倾泻而下,绝壁陡立、浊浪滔天。
(马岭河大峡谷,图片源自@VCG)

当嶂谷继续拓宽、加深便会形成典型的峡谷。
(河流峡谷示意图)

尤其在青藏高原边缘的横断山区,高黎贡山、怒山、沙鲁里山、大雪山纵贯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江河穿越其间,山高谷深、高差悬殊。
(澜沧江峡谷,摄影师@李珩)

再加上构造运动所产生的裂谷、地缝,中国正是各类高山峡谷的王国。
(比补裂谷群,摄影师@杨勇)

高山峡谷维持了许多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它们是中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中国的动植物基因库。
(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摄影师@商睿)

却也给11个特困地区中的峡谷居民带来高山峡谷式贫困,村落紧贴着悬崖激流而立,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金沙江民居,摄影师@柴峻峰)

坡度大者,整个村落似乎都随时会滑落谷底。
(大渡河大峡谷,摄影师@杨涛)

人们尽可能寻找相对较缓的坡地开垦梯田,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金沙江边的梯田,摄影师@柴峻峰)

两边夹峙的高山却又在峡谷中形成雨影区,湿润空气难以进入,炎热干燥的焚风更是将原有的水气也统统带走,本应湿润的峡谷成了干热河谷,一片荒芜。
(澜沧江峡谷,摄影师@商睿)

然而以上这些还并非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交通的封闭。
峡谷时常深达千米,谷中又有汹涌奔腾的河流,人们只能在无遮无拦的悬崖边行走。
(大渡河大峡谷,摄影师@杨涛)

或是依赖简易的溜索,经历惊心动魄的一跃。
(六库附近的怒江溜索,摄影师@芮京)

高级稍许的索道则加以铁质围栏。让出行者可以多拥有一点点安全感。
(湖北恩施鹤峰县走马镇索道,摄影师@张源)

即便新式的大桥逐渐开通,一些溜索、索道依然发挥着作用,成为中国高山峡谷区令人胆寒的风景。
(北盘江大桥,摄影师@钟永君)

交通的封闭阻隔了峡谷居民与外界的交流,许多村落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以云南普洱市西盟县为例,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0%。
(云南西盟县佤族村落,佤族是1950年代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政府统一建设了新农村,摄影师@张源)

当摄影师进入西盟县的佤族村落,村民热情地拿出大餐“芋头”招待,
(西盟佤族村落,摄影师@张源)

农闲的女性织着色彩鲜艳的佤锦。
(摄影师@张源)

在高山峡谷的夹缝中,生命努力绽放。
(金沙江附近的一朵小花,摄影师@商睿)

3 其他贫困
喀斯特式贫困、高山峡谷式贫困,除此之外,在这15%的土地上还有各种不同的贫困,他们经历沙化风蚀,
(甘肃农村村民们在飞扬的尘土中播种,摄影师@刘忠文)

经历干旱少雨,
(西海固,摄影师@刘广辉)

经历严重的水污染,
(秦岭商南县的村民在垃圾污染的河道里洗衣服,摄影师@李杰)

经历随时可能垮掉的便桥,
(2010年洛南县柏峪寺乡村民的出行桥被洪水冲断,只能冒险爬桥而过,因为他们无其他路可走,摄影师@李杰)

经历难以攀爬的上学路,
(大凉山“悬崖村”上学的孩子,每天需要两次攀爬800米的“天梯”,摄影师@杨勇)

经历漫长的骨肉分离……
(广西三江县独峒侗寨,这是一个有着2000人的大侗寨,因为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摄影师@卢文)

但他们仍旧保持微笑,
(山阳县海螺村喀斯特地貌中耕作的农民,摄影师@李杰)

仍然保持对未来的信心。
(2010年秦岭山中的村民杨宝林,为了解决村民的出行,3年吃住在山洞里修出一条出行路,摄影师@李杰)


我们的其他高赞回答:



……THE END……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欢迎关注)

编辑于 2019-01-16 10:53






发布于 2019-03-15 13:59

每个人5美元,一家四口人,平均1天20美元,120元人民币,一个月光生活费就3600,而这个比例应当不超过一个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0%(90年代的比例标准)。也就是说,四口之家,父母月收入不能超过7200即为贫困。换算成年的话,就是家庭年收入不能超过9w即为贫困。。。中国大把家庭都是贫困,贫困不止体现在吃饭,消费必须品,更多的体现在人文社会资源的缺乏,低质量的健康和教育保障,以及有限的社交资源,所以说大部分中国人还很贫穷。不能和过去吃不饱饭的时代比,而要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比,就如鲁迅先生所言,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已!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努力的还很多。

﹉﹉﹉﹉﹉﹉﹉﹉

有朋友提出10美元还的有人文关怀的标准是不是太奢侈了,那我就顺带在补充一下吧。极度贫困肯定到达不了10美元的水平的,我亲身经历过极度贫困的生活,姥姥家就是内蒙古的重点贫困自然村,别说10美元了,一个家庭一天10元人民币,都用不了。但是我们不能这样看问题,不能和过去的自己纵向比较,的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贫困人群比较,而且我也不觉得中国大多数家庭能达到存5美元,用5美元的水平,农村很多自给自足所以不怎么有生活花销,但是一个家庭收入一年也就2,3万吧,这还是相当优越的状况。而城镇居民,即使有人均10美元收入,大约也存不了5美元,房车,医疗教育,等等。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贫困,认知人文教育健康上的贫困,这些贫困导致的愚昧,是可以延伸到后代的,因而更值得关注,所以我不觉得奢侈反而感到悲哀。中国人的忍耐力是出了名的,历史上大凡活得下去就不会造反,所以也鲜有上位的人能理解和关注,这样想来,我们要做的要更多才对。我们不但要消灭极度贫困,还要让绝大多数人拜托贫困,路还很遥远啊。

编辑于 2015-06-25 16:43

身为云南客服,每个月都会接到话费扣了三五块然后打进10086大叫话费怎么扣了这么多?!那种一口气上不来的感觉真是难以描述,很多人都说他们交个话费要跑100多公里,可以想象一下他们生活的地方……

发布于 2015-06-25 12:25

贵州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

贫困人数,贫困比例,贫困程度,均为全国第一。

但是贵州也是全省通电啊,没有不通电的地方,深山里面的山村,只要有人居住,也是硬化路面,

贵州土地特别贫瘠,气候湿冷,粮食单产低,贵州大部分地方,守在家里面种地,就算人均耕地和湖南四川相当,也是饭都吃不饱营养严重不良,年龄大的农村男人普遍只有一米五几一米六左右,这个没有办法,

但是现在可以出门打工啊。贵州的交通还是非常方便的。出门打工问题不大。而且贵州人不算特别勤奋主动,但也算比较本分没啥心眼。

总是在变好。

当然像四川凉山的少数民族那样,怎么扶都扶不起来,那极端贫穷也没办法

发布于 2017-06-18 22:23

没有自来水的乡村很多,没有排污系统的更多,估计影响上亿人。

能源局承诺今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但事实上有些通电地区仍然用不起,最贵十几元一度。截至2012年底,全国还有273万人口没有用上电,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偏远地区。

上小学要走十几公里的地方不多,但中学离家十几公里在农村很普遍。

不通公路的县城已经没有,乡还有。参考当汽车开到村子里的时候,当地90多岁的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终于在有生之年见到了汽车,各坝村群众从此将迈上致富的快车道。

gz.newssc.org/system/20

官方统计: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33万个,占39.6%。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

“中国式扶贫”面临历史大考
编辑于 2015-06-25 11:09

阿米什人禁止使用电器

门诺派类似,阿米什人是16世纪早期 激进宗教改革形成的瑞士再洗礼教派后裔。瑞士再洗礼派或“瑞士兄弟会”由Felix Manz和Conrad Grebel发起。门诺派的名字来自 门诺·西蒙斯( en:Menno Simons公元1496-1561年)。西蒙斯是荷兰的罗马天主教教士,他于1536年改宗再洗礼派。他是 低地再洗礼派社区的领袖,然而他的影响逐步遍及整个瑞士。

阿米什运动得名于瑞士门诺派领袖 雅各·阿曼( en:Jacob Amman公元1656-1730年)。阿曼认为门诺派已经渐渐偏离了西蒙斯的教导,特别是闪避(shunning)被驱逐会员的做法。瑞士门诺会从未像低地再洗礼派一般严谨地实施闪避。阿曼则坚持严格实施闪避,甚至到了这个地步:拒绝同配偶吃住,直到对方悔改自己的行为。

由于在瑞士不受欢迎,门诺派散居于 阿尔萨斯和 普法尔茨地区,严格拘泥于字句造成了他们的分裂。1693年,阿米什派正式分立。这一段渊源,令有些人把阿米什人视为保守的门诺派。18世纪始,一些阿米什人移居美国。许多人最后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其他的扩展到 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 爱荷华州、 肯塔基州、 密歇根州、 明尼苏达州、 密西西比州、 密苏里州、 内布拉斯加州、 纽约州、 俄亥俄州、 马里兰州、 田纳西州、 威斯康辛州、 缅因州和加拿大。

绝大多数阿米什人社区最终未能保持阿米什人特征。1860年起的几次大分裂造成了这样的结局。当时,在俄亥俄州举行的牧师联会关注了如何面对来自现代社会压力的问题。会议本身就存有进步主义思想,牧师们必须聚集在一起,讨论阿米什教会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但是保守的牧师抵制了牧师联会。于是,在之后的几十年,进步主义的阿米什教会就逐渐被吸纳到“旧式”的门诺派中。小部分残余演变成今天的阿米什人。当电力和汽车等阿米什人拒绝接纳的技术在社会中广为使用后,围绕阿米什社区的 旅游业开始兴盛。

有一部由澳大利亚导演拍摄的故事片《证人》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阿米什人的生活。

人口和分布地区[

编辑

]

阿米什人现在人口约200,000人

[2]

,平均每个家庭的儿童数为7人,人口增长迅速,并且不断开拓新的定居点和耕地,旧信条社区分布于21个州,主要分布在美国

俄亥俄州

宾州

印第安那州

加拿大

境内。

[3]

主要居住地的人口数目如下:

地 区人 口

俄亥俄州

55,000

宾夕法尼亚州

47,000

印第安纳州

37,000

旧信条阿米什人不传教,所以也很少有外人变成阿米什人。其他阿米什社区的确有宣教活动。

宗教、生活方式和文化[

编辑

]

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被社区的Ordnung(德语:条令)所规范。各个阿米什社区,甚至同一社区内的不同街区的条令都不尽相同。

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很难概括,因为没有一个概论能涵盖所有的阿米什社区。阿米什团体可能因为帽沿的宽度,是否允许吸烟,马车的颜色等问题而分裂。总的而言,他们重视宗教的自由、和平、家族、团契、弟兄姐妹、跟世上分裂、不可暴力,不去当兵,不参与政府的事。按照“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4]

的经文,过无抵抗的生活。在这社会里,团体精神比个人主义、协力比竞争、灵性比拥有的物质更有价值。宗教侍奉[

编辑

]

阿米什人他们坚信上帝。旧信条阿米什人每两周的一个星期日会在私人住宅聚会礼拜。他们没有豪华的教堂,平常的聚会就是在自家的农舍,一间称之为社屋的地方举行。平均每个教区有168名信徒,因此通常要坐在好几个房间里,男女分坐两边。崇拜由一个传道人或主教的简短布道开始,接着是读经(用一种独特的日耳曼语读著古老的圣经)和默祷,然后是一个较长的 布道。崇拜过程中有 赞美诗,没有伴奏及和声,低声吟唱,通常一首诗歌要持续15分钟之久。崇拜后有午餐及社交活动。崇拜仪式和诗歌均使用德语。根据《 圣经· 使徒行传》第一章23至26节,传道人和执事从会众推举的名单中抽签选出。他们终身侍奉,并且不接受正规训练。阿米什人的主教从传道人中选出。

骄傲和谦卑[

编辑

]

两个重要的概念有助于理解阿米什人的日常行为:对“骄傲”的恐惧和对“谦卑”的推崇。谦卑通常表达为“顺服”和“交托”,也许更确切的理解是不情愿表达自我主张。愿意顺服于 上帝的旨意,并且表达为团体规范,在美国以 个人主义为中心的 文化中是一个异数。反个人主义倾向是下列行为的出发点:拒绝使用节省劳力的技术,以免不依赖邻居的帮助;不使用 电力,以免造成购买显示身份地位的商品而竞争;不照相,以免造成个人或家庭的虚荣心。近似的做法还包括拒绝 初中以上的 教育,特别是理论学习,对日常的农场生活毫无帮助,只会引发个人或物质方面的野心。在美国的 高中教育里,培养竞争和自立意识是件好事,而这与阿米什人的 价值观截然相反。

与世隔绝[

编辑

]

阿米什人通常引用三段《圣经》经文来浓缩他们的文化态度:

哥林多后书

》第6章第14节:“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哥林多后书》第6章第17节:“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

罗马书

》第12章第2节:“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阿米什人与非阿米什人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触。然而,随着土地价格上涨,低技术农场产出降低,许多阿米什人被迫离开农场,在工厂和建筑工地做工,或在旅游景点做 手工艺品牟利。阿米什人对这类接触的后果和自身文化的商业化感觉非常矛盾。装饰艺术在阿米什人的真实生活里非常次要,虽然价格昂贵的阿米什床单是宝贵的 文化遗产,阿米什人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些东西,认为这是容易培养自我和虚荣的领域。

洗礼和闪避[

编辑

]

阿米什人和其他再洗礼派认为给儿童 洗礼没有意义;这正是这个教派名字的来由。阿米什儿童在所有问题上都必须遵从父母的意愿;但是,年龄满了的时候,他们被期望作出成人的承诺来终身侍奉教会。

当然,会有许多年轻人作出相反的选择。有一个阶段称为“徘徊”,被外界广泛误解。这通常是指青春期到正式成人承诺终身委身于阿米什生活方式之间的阶段。对于非阿米什人家庭,年轻人在这个阶段有些越轨行为是可理解的,但是这并非阿米什人所期望。有人选择不加入 教会,因而脱离社区。有些社区会主动闪避脱离教会的人,甚至闪避去不同阿米什社区的人。也有社区几乎不闪避,与脱离教会的人保持密切的家庭和社交联系。

现代科技[

编辑

]

File:Amish vs modern transportation.jpg

阿米什与现代,两种交通工具的对比。摄影者:Nils Fretwurst.,于

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

阿米什人的生活很简朴,多数阿米什人(特别是旧教条派)以不使用电力和汽车而著称。他们也没有脚踏车,只准有煤气马达。他们如此行事的理由却往往被误解。阿米什人并不视技术为邪恶。他们不接受现代文明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新事物会影响家族的团聚或者使生活变得复杂。接不接受新事物由每一个 "教区"(church district)自行决定。人们可以请求社区接纳技术。在一些社区,教会领袖定期召开会议审理这类请求。在某些社区可以随时召开这样的会议。因为阿米什人及其他门诺派教会,不像 圣公会或 天主教会有自上而下的治理系统,每个社区对哪些技术可接纳有不同看法。

例如,电力被视为与“世俗世界”的联系。使用电力会导致使用家用电器,令阿米什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复杂化,引发为了物质生活的个人竞争,进而摧毁整个社区。然而,在某些阿米什社区,电力可以使用在特定场合。例如,没有电力就无法从事劳作,那么12伏特的 电池就是可接受的。发电机仅允许用于金属 焊接、电池充电、驱动牛奶搅拌机等。许可12伏特电力系统的理由是预防滥用电气设备。大多数12伏特电源不足以驱动“世俗的”现代电器,如 电视机、电灯泡或电吹风等。在某些情形下,室外电器可能是允许的,例如剪草机等。阿米什人抽取地下900米深处的 天然气,用作天然气灯和特制 冰箱的能源。同时阿米什人还抽取地下水供社区使用。

阿米什社区用妥协的方法接纳技术,在外人看来非常古怪。例如有的社区,如果有人推或马拉,那么汽油动力的剪草机就是许可的。理由是,坚持手工耕作,就不会受诱惑去购买更多土地,使自己超过同一社区的其他人家。许多阿米什社区也接纳化学 杀虫剂和 基因改良农作物。总而言之,阿米什人试图避免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对社区的负面影响。

语言[

编辑

]

除了 英语,多数阿米什人说一种独特的高地口音德语,称为“ 宾夕法尼亚德语”或者“宾夕法尼亚荷兰语”。不仅仅是阿米什人,许多居住在 宾夕法尼亚的德裔移民也说这种语言。所谓的瑞士阿米什人说 阿勒曼尼语,他们称作“瑞士语”。河滨阿米什人,特别是1960年代后出生的,趋向于在家主要说英语。阿米什儿童先学 德语,然后才学英语。各个社区的口音不同。他们的德语与其他再洗礼派社区的口音也有差异。

他们在生活和礼拜当中会使用 宾夕凡尼亚纪德文,在学校学英文。

服装[

编辑

]

阿米什社会多数男性都头戴宽边草帽,穿吊带长裤。女性穿单色长裙外加围巾,头上则戴无边白色小帽。这些传统源自于欧洲瑞士到德国再移民美国前的服装,在宾州兰开斯特郡,住民都穿着这种传统服装。

[5]

一些社区的着装规范包括禁止纽扣,只用褡袢。也有些社区允许服装上缝纽扣。禁止纽扣的原因是它与军服的历史渊源。通用的 美学标准是“朴素”:一个人的衣着不能以剪裁、颜色或其他风格来引人注目。然而,阿米什人的服装款式仍停留在19世纪风格,他们出现在外部世界时显得特立独行,与其初衷相反,常引来好奇的目光。

阿米什男人在单身的时候胡须剃得很干净,结婚后留鬓须。嘴唇上面不准留须,因为在16到17世纪的 欧洲这是 军队的习俗。

健康问题[

编辑

]

阿米什社区为多种 遗传病所困扰,如 埃利伟氏症候群。几乎所有的阿米什人都是早期数百名拓荒者的后代,近亲通婚的 奠基者效应是阿米什人遗传病的根源。有些疾病甚为罕见、独特和严重,致使阿米什儿童的死亡率非常高。阿米什人把这个困扰当做“上帝的旨意”来接受,他们拒绝婚前 基因测试,即使有孩子得了遗传病也不进行基因诊断。然而,许多父母愿意用现代技术手段治疗孩子。

阿米什人逐渐重视跨族通婚。一个地区的遗传病通常在其他地区会消失,从无血缘关系的社区选择配偶可以避免遗传病,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与 加拿大 安大略省的阿米什社区之间。

由于不购买 保险,阿米什人在美国很难接受 医疗服务,美国没有全民医疗服务系统。从1990年代中期始,美国一些医院开辟特别项目来帮助阿米什社区。

多数阿米什人不采取任何 节育措施,包括 安全期避孕法。

教育[

编辑

]

阿米什人不让子女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认为到这个阶段的基本知识就足够应付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阿米什人几乎没几个人上高中,读大学的就更罕见。八年级结束以后,他们会教男孩木匠的技术或是农业的事,女孩从十二岁开始学料理和家事,十六岁能有男朋友。

阿米什人的家庭就是他们的学校,也是他们的教会,许多阿米什社区开办自己的学校,通常是一个大通房,教师也来自阿米什社区。

在过去,阿米什人因为学校的事与外界发生了大冲突。1972年,三个阿米什家庭拒绝送14岁和15岁的孩子上高中,被判处罚金5美元。 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推翻了这个判决,裁定:以“接受义务教育”为由,违反 宪法第一修正案的 信仰自由条款,不具备正当性。 联邦最高法院维持了复审裁决。

现在,大部分的冲突已经解决,政府教育当局允许阿米什人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某些州的法律禁止低于某个年龄的孩子辍学,即使孩子已经初中毕业。变通的做法是,让孩子不断地重读八年级,直到可以合法离校的年龄。

庆祝活动[

编辑

]

他们在庆祝的时候会举行所谓拼布蜜蜂会,即是许多妇女群集在一起制作拼布被毯,大家一边享受乐趣、食物和闲聊,完成的拼布卖掉的收入则当作慈善捐款,他们的被毯都是利用旧衣服或剩布所完成,使用的颜色都是暗紫、藕紫、翠绿、咖啡、深红、浅褐色、铁青、朱红、暗红、灰色、黑色等等,不使用白布,因为白布只在丧礼的时候使用。他们还有一样象征性的东西就是脸部没有五官的娃娃,因为这是他们的教规,在圣经里面提到“不可为自己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的百物”,信奉阿米什教派的母亲们世世代代为他们的女儿缝制这些娃娃,式样始终如一,毋需变换、美化或改良,只须经久耐用。

[6]

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编辑

]

File:Nappanee-indiana-amish-acres.jpg

阿米什人的地产

阿米什人作为整体受到了现代世界的压力。例如《童工法》,对阿米什人长期保持的生活方式是个威胁。阿米什儿童在年幼时(以21世纪的标准)就被教导努力工作。孩子从事新的工作时,通常父母会监督以确保效率和安全。由父母来决定孩子能否从事危险的工作,与现代《童工法》有抵触。

与大众的想法相反,阿米什人行使 投票权,而且被全国性政党视为潜力巨大的摇摆选民:他们的 和平主义和社会道义对左派政党很有吸引力,而他们的 保守主义形象又符合右翼政党的口味。他们奉行非 暴力不抵抗,所以很少进行自卫。在 战争时期,他们采取 良心反战立场。

如许多门诺会的人一样,阿米什人不介入保险,而依靠教会和社区的支持。比如谷仓毁于火灾或其他灾害,整个社区会一起来修复,通常一天内就完工。

1961年, 美国税务局宣布,鉴于阿米什人不接受政府的社会福利,而且出于宗教理由不接受保险,他们也无须缴纳相关的税项。1965年这一政策正式写入 法律。某些团体和雇主也适用免交社会福利税,然而法律规定他们必须供养年长和残疾成员。阿米什人实际纳税比较重,特别是房地产税,因为他们很少接受政府服务。

阿米什人有时受到邻近社区的敌视和歧视。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米什人的 和平主义立场引发了许多骚扰,被迫应征入伍的阿米什人也受到各种形式的刁难。

易于混淆的其他族群[

编辑

]

再洗礼派的宗教团体普遍拒绝使用汽车并且与外界隔绝,有时旧信条门诺会、 胡特尔派和 日尔曼浸信弟兄会也被外人误认为是阿米什人。这些人都是来自欧洲的 移民,但是拥有不同的口音和宗教传统。也有人把阿米什人与 摩门教混为一谈。

性侵犯的争议[

编辑

]

若干新近出现的高曝光率案件引发了人们对阿米什社区儿童 性侵犯问题的关注,这个问题被称为“某些社区的 瘟疫”。旧信条社区的主教和牧师们解决了争端,并且发出惩罪令(通常只是“闪避”),所以性侵犯从未向司法机构报案。受害人很难讨回公道,而向外求助可能会被本族人闪避。玛丽·拜勒在8到14岁期间被自己的兄弟们强奸了上百次,由于报了案她被逐出教会并离开阿米什社区。

[7]
[8]

大卫·犹德回忆说,在保守的Swartzentruber 阿米什家庭有人与自己的女儿

乱伦

,得到的惩罚仅仅是90天的闪避。还有一个阿米什女子被自己的姐(或妹)夫经常强奸,而施暴者最终仅被处以两个半月的闪避。

[9]

一些社区也曾被指责过于宽容对儿童身体侵犯的行为。即使如此,有关儿童身体侵害或性侵犯在阿米什社区发生的比例并不比在普通社会高,与外界社会的隔绝使受害者很难寻求帮助。

这里的美国人干脆不可以使用任何电器

发布于 2015-06-27 13:14

和题目不太相符,没有具体数据.


https://www.zhihu.com/video/985878698809159680

今天刚看的,不知道具体哪个地方的。莫名的辛酸…

编辑于 2018-06-01 17:13

世界银行在2015年的时候规定

每人每天生活费

低于1.9美元的,极度贫困

世界银行在2018年的时候规定

低于3.2美元代表的——是中等偏低收入国家的贫困线标准;

低于5.5美元代表的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


美国有贫困人口4000万算法不是按照上面世界银行的基准是17.19美元

知乎上都人均百万之类都没穷人的所以回答都不多,有的还删除了实在太富了。

发布于 2019-04-16 23:59

贫困的地方还有比如我老家安徽北部,河流遭受污染,空气污染,垃圾问题,交通便利了,义务教育普及了,生存环境却已造成了长久破坏,农村至今公共卫生系统亟待改善。确实,文化,教育,未能赶上修路、物流等的物质跨越。

发布于 2016-08-20 23:24

不要说在贵州 四川一些偏远山区 就算在深圳 中国最发达 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在打工者聚集的社区 去看看夜晚在垃圾车里翻找各种烂水果烂蔬菜和空瓶子那些人 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真的还有无数同胞仍然苦苦挣扎在贫困的边缘 所以我真的特别讨厌很多键盘政治家

发布于 2018-08-25 23:27

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是指以下三类地区:一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如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

二是深度贫困县,据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最困难的20%的贫困县所做的分析,贫困发生率平均在23%,县均贫困人口近3万人,分布在14个省区。

三是贫困村,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60%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四分之三的村无合作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村无集体经济,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

发布于 2023-07-26 11:14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极度贫困的少年儿童及老人的生活状况,有时怜悯和同情得流下眼淚。心想他们是我们国家最好的老百姓,是政治觉悟最高的,他们最安份守已,没有怨言,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滿”这个词汇 。有时我心里忿忿,我想央视为什么不播播这样的视频,应该强烈的激起全社会的同情心,以加快完就扶贫工作,这是最具正能量的节目。为什么很少或根本看不到?富人和刚刚致富的人他们的幸福美好,让观众心花怒放,也真切感到社会国家的强大和巨大发展。央视关注沉浸在幸福中的人,我觉得对他们的关注夠多的了,那些生活在极度贪苦中的人,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同情去怜悯去关注去关怀,不能老在幸福的梦幻中忘了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和同胞,我们的脑子也应该考虑一些沉重的问题。不要忘了我们追求的是”共同富裕”,不是一些漂亮好听的词语。亲爱的读者们,我们都是一些”位卑不敢忘忧国”的人,很容易理这种心情,为消除人间的不幸和苦难尽一份心,尽一份力。

发布于 2019-07-30 11:15

伟大的祖国正在复兴,题主你问这种问题包藏祸心!

发布于 2019-04-01 17:06
如何打破越来越穷的贫穷循环,掌握这五个关键就能打破贫困!
0 播放
如何打破越来越穷的贫穷循环,掌握这五个关键就能打破贫困!
发布于 2023-07-03 12:08· 2 次播放

不通电不通自来水的地方应该没有了吧,当然看电视上还有一部分的蒙古人住蒙古包,可能没有。

小时候我爸带我去老家,农村里大都没有自来水,挑水喝,通电,但电器很少,一般家里有电视,但没有冰箱和洗衣机,有公路(但路况不是很好),住的房子一般有两到三层,不过看起来很破,大部分外墙面刷的是水泥,少数有钱的是瓷砖,还有少数很穷的连水泥都没刷,就是红砖。

现在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公路修的很漂亮,家家都有自来水,住的房子有的人家重新盖了,有的重新装修了,跟城市里装修的一模一样。

特别是我妈妈的老家,都集体在一个地方重新盖房子,走进去就像别墅群一样。

编辑于 2015-06-25 10:40

城里的流浪汉,吃着剩饭,捡着垃圾。

发布于 2022-07-26 23:54
( 为什么?)